不管愿意與否,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不可回避的一個趨勢是:中國經濟可能正逐步從“奇跡”向“常態”過渡: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相對放慢;中國經常賬戶將開始從盈余變為赤字;人民幣將從單邊升值變為雙邊波動……
10月18日,新的經濟數據發布,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4%。
雖然目前市場爭論的焦點
是經濟是否已經企穩回升,不過相比2009年的那輪復蘇,對于經濟上升軌跡到底是V型、L型還是U型等令人眼花繚亂的爭論,這一次似乎大家意見更加一致L型已經成為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
如果需要用更加形象的語言解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告別高增長時代,而進入到溫和增長階段。
企業的嗅覺要更靈敏一些。山東鋼鐵董事長鄒仲琛曾在早些時候告誡說:“我們在腦子中總是在期望下個月或下一季度可能市場要轉好一點。現在來看,沒有這個可能。”
那么,新的可能是什么,他又在哪里?
撤退還是堅守
“近來怎么樣?”
“能怎么樣,還在撐著,估計扛過今年就會好了,今年應該是最難熬的吧,明年情況應該好轉,總不能一直差下去吧。”在電話一頭的是田小麗,浙江寧波北侖一家家具廠的負責人。
2012年是她在這個行業的第9個年頭,從代理采購做起的她現在在寧波北侖區有了一家自己的家具廠,主要生產實木家具出口到歐美。丈夫管生產,她管訂單,生意最好的時候廠里有100多工人。
“今年都快過完了,此前公司有業務聯系的歐美客戶只有零星的客戶有下單,現在半年有一個貨柜的訂單就覺得不錯了,以前行情好的時候一兩個月就能有一貨柜。”田小麗說。
面對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加上訂單驟減的諸多困境,田小麗已經開始有些入不敷出;而且身邊先是外資家具工廠的陸續撤資,隨后是本土家具廠的裁員,在撤退還是堅守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田小麗和丈夫幾經商量,還是選擇堅持下去。
“我不相信外貿行業就這么完了,怎么可能?”2003年英語專業的她前腳一邁出學校的大門,后腳就踏進了外貿行業。
9月出口數據似乎又給了她一些堅持的理由。本周早些時候公布的9月份的出口數據出人意料的大幅反彈,而且數據顯示的是各個產品都出現了明顯的反彈,不僅僅是電子產品,包括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家具、衣服等也開始出現反彈。
不過,來自券商的分析報告仍不時地給她澆冷水。上海證券的分析稱,由于9月份是歐美市場“圣誕訂單”的采購旺季,所以9月份出口的超預期大幅回升存在一定的季節性因素。“我們并不認為歐美兩大經濟體的QE刺激能在短期內就對我國出口形成強力支撐。短期內,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速仍將維持短期低位回升的趨勢。并且,近期人民幣再次步入升值通道,并且在美國大選之前,其中的政治因素還將繼續被強化。所以,"中國制造"的出口價格優勢將被削弱。”
從宏觀面傳來的消息對她是更大的打擊,如果將時間維度放得更遠一些,不僅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正在開始被重新界定,而且中國經濟未來的整個發展路徑現在也開始有了新的提法。
告別奇跡
三季度數據出臺后,瑞銀在其最新的報告里稱,本輪復蘇更像是一個“L型”最多也只是溫和復蘇,實在難以讓人興奮,但至少可以比較肯定地看出經濟增長的環比勢頭已經企穩。
L型已經成為目前市場比較一致的看法,如果需要用更加形象的語言解釋,也就是說,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告別以往的高增長時代,而進入到溫和增長階段。
當鄒仲琛的告誡正在變成現實時,需要告別高速奇跡的不僅僅包括鋼鐵行業、田小麗所在的曾經風光無限的外貿行業,同時,在全球前所未有的連續多年保持10%的增長速度的中國經濟奇跡也正在成為歷史。
伴隨著中國經濟三季度GDP數據的公布,中國經濟已經連續14個季度維持著下跌的態勢,而隨著這一個又一個季度的下跌的經濟數據也越來越清晰地夯實一個現實:中國不會再回到過去的高增長狀態。
安邦咨詢創始人、首席研究員陳功表示:“我們猜測決策層對未來經濟增長已經有了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共識,也可能完全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新的解讀。雖然目前來看,明確的政策表述還沒有出現,但是這種可能性已經越來越明確。”
中國信達證券一宏觀分析師指出,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將從超常規增長向常規增長的模式轉變,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長已不可能,且風險巨大。
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歐債危機"震中源"仍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美國則必須認真對待年底可能爆發的"財政懸崖"危機,屆時驟然增加的稅收和政府支出迅速縮減,會導致美國經濟明年陷入衰退的風險。美國的風險將不僅僅是美國自己,也是全球的。新興經濟體應該為危機擴散做好準備。”他說。
而上述影響帶來的結果便是今明兩年中國的出口形勢嚴峻,目前業內基本達成共識的是,今年出口保10%的目標難以完成。另外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內需,而內需主要指城鎮化過程帶來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HarryS.Dent,這位人口統計學出身的美國經濟學家在其最近出版的新書《thegreatcrashahead》中指出,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數據被大大的低估,他指出,如果中國城市化的進展比目前政府估算的要成熟,則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至2035年左右)的增長前景也不會太過強勁,這與印度以及南美洲之外的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情形完全不同。
中金公司的測算數據顯示,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半閑置和完全閑置的15~35歲勞動力顯著減少,這部分人口已經從1990年的1.3億下降到目前的0.3億,說明農村可以轉移到非農產業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所剩不多。過去20年勞動力在部門間、城鄉間轉移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載體,因此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必然受到限制。
Harry指出未來中國面臨的更關鍵的問題是勞動力增長水平或者叫勞動力匱乏的問題。
于是,“增長下行,成本上行”將是中國經濟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新常態 新愿景
再過五年,或者十年,中國經濟到底是怎樣的一幅圖景?毫無疑問,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走低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重要特征。
增速會有多低?中金公司的研究團隊預測“十二五”期間的潛在增長率的均值為8.0%左右,“十三五”為6.0%左右,到2020年下降到5.5%;而在改革情形下“十二五”期間的潛在增長率的均值為9.0%左右,“十三五”為8.0%左右,到2020年下降到7.5%。
除了潛在增長率這個顯著特征外,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轉為內需為主,由此帶來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國經常賬戶將在2014年前從盈余變為赤字,且國際收支盈余不斷減少。
“一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形勢轉為內需。今年經濟增長為10%以下,出口增長不容樂觀,但內需增長強勁。這已經在人民幣的貶值上有所體現。二是對大宗商品進口依賴。消費量比例上升速度快。除鋼鐵外,軟商品進口速度也會加快。三是勞動成本上升。這類成本上升直接影響企業效益,如近日報道不斷的富士康,因成本上升遇到種種問題。四是中國資產凈收入較低。中國的外匯資產收益較低,而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如可口可樂,收益較高。”張智威解釋說。
此外,他還表示過去十幾年人民幣單邊升值也將成為歷史,未來將過渡到雙邊波動的狀態。
而企業們此時關心的是,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環境等因素的約束力越來越強,企業高利潤時代是否會成為歷史?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速度效益型”的盈利模式為主的企業或將面臨嚴峻的利潤考驗。
中央企業便是典型之一,在過去幾年,受益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中央企業完美地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
“經濟上行期間,國企企業效率低下的現實并沒有隨著規模的做大得以改善,因此經濟下行期間,效率低下的老問題又會暴露出來,需要大量投資、大量項目支撐、需要獨占大量資源、需要回避競爭來獲得利潤的中央企業未來的利潤表現讓人堪憂。”陳功表示。
不過張智威認為,未來企業的利潤也會和政策的推出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改革紅利能釋放,企業的利潤就是一個微觀的環境顯現出改革的紅利,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就是增值稅的改革,如果改革能比較成功的話,服務業未來的利潤有可能上行。但是對于重工業等行業,很難回到2007年、2006年的水平。”
除了上述經濟方面的主要特征外,陳功也指出,未來的新常態增長也會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型特征。
“例如說對社會保障問題會更加重視,醫療、養老金等問題會開始被重視并逐步解決。”陳功說,此外,還有發展的公平性問題,特別是民營企業未來的公平發展空間都將再次得以重建。
“爭議常規增長的速度究竟是6%、7%還是8%意義不大,討論未來的增長潛力究竟有大意義也不大。有意義的是,我們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常規增長,以及我們怎樣改變以往超常規增長的模式和方式,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原來的增長模式不改,即使是6%、7%的增速,經濟也是很有危險的。而如果能夠改掉原有的增長模式,即使經濟增速只有6%或7%,那也是健康的增速。”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開發中心研究總監呂立新在其最新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
他認為,未來經濟常規增長的前提條件應為:改革和創新,即還原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消減政府過度介入資源配置的角色和功能。
陳功將未來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放在了市場開放上。“除了政策、協議、條約提及的開放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在實質經濟運行環境中的真正開放,這就會涉及到壟斷等深層次的問題。”他表示。
對于即將長期面臨經濟溫和增長境況的企業,陳功也提醒說,未來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的是效率和技術。
“在高增長條件下,企業做大做強做精的路徑選擇下,更多的企業選擇是做大做強,在一個溫和增長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很多的短板就會暴露出來。所以企業要追求持續的運作,尋求持續的市場地位,就要考慮企業競爭核心的問題,也就是效率和技術以及創新,這應該是下一階段企業最應該關注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經濟 經濟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