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甕福磷肥廠的廠區,首先看到的是廠區馬路兩旁筆直的行道樹。盛夏時節,樹葉油綠發亮,偶爾會聽到樹叢深處傳來的幾聲鳥叫。如果不是廠區中矗立著的大型設備,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家磷化工企業的廠區。更不會想到,廠區內的綠植是靠工業循環水生長。
再向里走,一棟樓頂樹立的標語牌,透露了這個花園式化工廠的奧秘:循環經濟。在工業上,循環經濟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
出路
8年前,時任貴州省省長助理、省發改委主任的孫國強在《貴州發展循環經濟的設想》一文中指出,如果繼續保持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到2020年,在經濟增長實現翻兩番的時候,所需的資源投入和污染的排放量也將同步翻兩番,這就可能使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環境災難。
經濟翻兩番,污染也將隨之翻兩番。貴州的經濟發展似乎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悖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動了青山就可能沒柴燒”成為彼時貴州的特殊矛盾。
富饒的資源,決定了貴州必然是一個以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主要特征的內陸省份,更決定著貴州未來的發展必然要經歷工業化階段。
工業化,也就意味著對資源和環境將產生不可避免的不利影響。
當時,從單位產值的能耗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為3.91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能耗的2.73倍,在西部地區居倒數第二。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7.88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能耗的3.5倍,在西部地區居倒數第一。
同時,全省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僅為441億元,只占全國總量的2.3%,綜合利用量只占總產量的29.3%,比全國低26.5個百分點。此外,當時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達到3.87億噸。
兩個倒數,“三廢”污染嚴重……給貴州帶來的不僅僅是臉上無光,更多的是壓力和對未來的憂慮。
“如果照當時的路子走下去,就可能重復傳統工業化發展的老路,即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大的環境災難也隨之出現。”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盧達昌說。
出路在哪?甕福等貴州企業給出了答案——發展循環經濟。
抉擇
發展循環經濟,甕福集團的抉擇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2001年,甕福成立11年。由于磷化工的產業特點以及時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甕福在這一年才剛剛擺脫困境,第一次扭虧為盈。
然而,還沒等到公司員工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磷肥工業在當時是一個公認的重污染產業,那時候剛剛在這個產業上起步的甕福也沒有能避開這個問題。
廢水處理不到位,廢渣無處堆放、基礎設備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都開始逐步顯現。這些問題對于剛剛走上磷化工行業的甕福來說,其反應不是逃避,更多的是困惑。
“甕福在最初建設的過程中,按照國家要求,都有相關環保設施的配備。”甕福集團副總經理黃進介紹,作為一個投資數十億人民幣建設的大型國企,甕福除了引進國外的先進水平裝置外,所有的建設都遵循國家相關標準。
“投資53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4500萬元的渣場防滲工程等,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可以說是盡最大努力了。”他說。
然而,這些防污手段,在當時的污染面前,都不能很好的發揮效用。
當時,一方面是國家對于化工企業環保的相關要求,不達標就要停產;一方面是甕福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認識。于是,甕福集團將治污提上了企業發展的日程。
2001年初,甕福全體干部職工大會上,時任總經理的涂興沼在指出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時說,“如果不盡快制定排污措施,使污水得到徹底處理……就可能被迫長時間停產。造成這種局面后,用人民血汗錢建起的幾大裝置,不僅沒為人民造福,相反給人民帶來災害,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這段帶有警醒意味的講話,被人們認為是甕福向污染“宣戰”的號角,甕福發展循環經濟的“萌芽”。這份講話被以文件形式傳達到全集團員工學習,并且成為當年的工作綱要。
“這些舉措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但在當時,人們對環保這個詞還沒有什么概念,這些強化員工環保意識的動作,就顯得特別重要。”黃進說。
也正是在甕福艱難抉擇之后的第二年,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確認貴陽市為我國首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大幕在貴州徐徐拉開。
治水
處理容易,但如何“變廢為寶”,全省沒有現成的經驗,甕福與全省其他企業一樣,經歷了一個“由治到用”的探索過程。
針對當時環境問題的形勢,2002年,甕福首先從“治水”入手。最初的治理思路是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安全地引進污水處理站。“處理掉”是當時治水的最大目標。
如果說,這時候的污水處理有點為了解決環境壓力的應急的意味,那么甕福在后來所進行的生產廢水的封閉循環,則開始了“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真正的探索。
治水3年后的2005年,隨著循環經濟理念和具體工作在貴州的進一步深入,甕福集團公司、開磷集團公司成為首批國家批準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治水治得了“甜頭”。但是甕福未止步于此,他們還想更進一步地將“治”轉化為“用”。
“當時公司提出了要將‘磷肥廠生產廠區生產廢水封閉循環’,簡單說就是要實現污水的‘零排放’。”黃進說。
他介紹,在這個思路下,公司制定了兩條基本措施。一個是“減”,在源頭上通過技術的提高,減少用水量,“用得少,產生的廢水自然就少了。”
另一個是分等級,按不同水質進行分級利用,重復使用。“這樣既可以減少廢水處理的量,又能夠提高水的重復使用率。”黃進介紹。
在為達成廢水“零排放”的過程中,全體職工都參與其中,將用水措施細化到每一個崗位。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甕福建立起了800多個制度,出臺一系列檢查管理、考核獎勵措施,從事前預防到事中控制,到事后補救,實行全方位的監控管理。
2007年7月,貴州省出臺《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緊接著的2008年,甕福在國內磷肥行業率先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這一步對于甕福發展循環經濟來說,具有標志性甚至里程碑的意義。這一步,給貴州循環經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2009年,在貴陽市之后,六盤水市成為五個國家資源富集區“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之一。同時,2005年以后,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后成為國家批準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貴州在循環經濟發展之路上踏出堅實的腳步。
掘金
從2001年將環境保護提到公司發展問題高度開始,甕福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發現了環保的“奧秘”。
“只要思路對了,化工企業搞環保不是砸錢,而是很可能變成賺錢。”在黃進看來,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單純的為環境污染埋單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企業應該從中尋找“商機”,將環保產業化。
碘化工,是甕福環保產業化最具代表的成果之一,也是貴州環保產業的成功探索之一。
碘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廣泛應用于醫藥等,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我國的稀缺資源。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碘產量僅占世界1%,但使用量卻達20%、約400噸,大都依賴進口。然而,甕福作為磷化工企業,為什么會跟碘扯上關系?
“說到碘的提取,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從海帶中提取,其實磷礦石中也含有碘元素。只不過因為技術原因,從磷礦石中提碘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碘’這種稀缺資源,只能白白地‘埋葬’在廢渣里。”甕福磷肥廠廠長楊毅說。在這樣的思路下,甕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與貴州大學合作,開始了磷礦石提碘研究。
經過努力,2008年,甕福磷肥廠終于建成了世界上首套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工業化裝置;后又經過多年探索整改和創新,2012年,碘年產量首次突破65噸。據了解,該項技術共獲得專利27項。
“從磷礦石中提碘,成本大大低于從海帶中提碘,其利潤率高達百分之六七十。”楊毅自豪地說,同時,作為全球唯一從磷礦石中提碘的企業,甕福破解了世界一大難題,為碘及碘的深加工奠定了良好基礎。
隨著甕福環保產業化的推進,磷石膏的“消化”被提上了日程。
磷石膏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呈酸性,含有一定量的氟、磷等污染成分,處理得不好,將存在較大的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
“現在甕福磷石膏的產排量達到了每年350萬噸。因此,實施磷石膏綜合利用,一方面是解決磷石膏堆存造成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數量如此之大的磷石膏,如果能有效利用,那么甕福在循環經濟發展上就更進了一步。”黃進說。
為此,甕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教授馬克儉合作,嘗試把磷石膏用作生產建材,“貴州省政府的1號樓和7號樓內墻都是用甕福生產的磷石膏砌塊砌成的,貴陽市第一醫院住院大樓的內隔墻、粉刷石膏也是使用來自我們甕福的磷石膏產品。”黃進介紹。
然而,由于磷石膏砌塊的利用率有限,以及銷售渠道單一,很難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推廣。對此,甕福將磷石膏利用放到甕福磷肥廠的錯綜復雜的產業鏈中,結合甕福磷化工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管理優勢,希望走一條磷石膏綜合利用的新路。
歷經了100多次實驗和探討。2010年9月,甕福磷石膏制硫銨裝置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1年3月,一期裝置正式投料試車,2011年11月開車運行,成為國內首套規模化生產的磷石膏制硫銨裝置,也是甕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示范裝置,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率也從12%上升到28%,遠遠領先于國內平均水準。
大循環
對于甕福來說,作為國內磷化工行業的佼佼者,其在循環經濟發展上的探索,并不止于廠區內生產的小循環。
“要想把循環經濟做好做強,不僅要在自己身上做文章,還應該把思路拓展到自身之外。”甕福磷肥廠廠長楊毅說。
楊毅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著手區域工業循環經濟的研究,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化工企業的發展都不是單一的,企業與周圍區域內的相關產業,應該形成一個有機的聯系。
在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下,在磷石膏的綜合利用方面,甕福除了針對性地消耗磷石膏廢渣,還“盯”上了附近天福公司合成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國內環保部門對于化工單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有嚴格的限制。與廢渣、廢液相比,廢氣更加不易儲存,如果不能利用,就只好排入大氣。”楊毅說。
他介紹,甕福磷石膏制硫銨裝置能夠把來自天福公司的二氧化碳用作生產原料,每年可以消耗掉近8噸來自天福公司的二氧化碳。
2006年,貴州省就提出了“充分發揮能源和礦產資源組合優勢,加快煤及煤化工、鋁及鋁加工、磷及磷化工培育成為新型支柱產業”的發展思路,以盡快形成煤電化一體化、上下游配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群體。
這個思路,在2012年,被具體化為,“依托能礦資源優勢打造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和煤電化4個一體化‘千億產業’,加快建設我國南方重要的資源深加工基地。”
在這樣的規劃下,甕福也開始謀劃跨產業的循環經濟。
“我們是甕安——福泉磷煤電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一部分。將會與周邊的煤、電行業形成共生耦合的產業集群。”黃進希望,甕福以及煤電磷一體工業園區,會在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下,走在資源發展行業的最前列。
相關鏈接
貴州循環經濟發展大事記
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確認貴陽市為我國首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04年,《貴陽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作為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領域的法規正式頒布。
2005年以來,甕福集團公司、開磷集團公司、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后成為國家批準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2006年1月,貴陽公交第一臺改裝后的LNG(液化天然氣)試驗車正式上線載客運營。
2007年7月,貴州省出臺《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年,六盤水市成為五個國家資源富集區“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之一。
2009年12月,貴州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工程——貴陽市新莊污水處理廠正式建成,日處理污水規模達25萬噸。
2010年8月,貴陽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低碳試點城市。
2012年,貴州省提出,將依托能礦資源優勢打造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和煤電化4個一體化“千億產業”,加快建設我國南方重要的資源深加工基地。
(關鍵字:甕福 掘金 磷肥 污染 三廢 磷礦石 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