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塑料垃圾問題,要抓好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三個關鍵環節。”7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塑料生態化建設分論壇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錢桂敬直言,應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方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重點是完善回收再利用體系。
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的塑料制品從1949年的400噸發展到2018年的6042.15萬噸,增長了15萬倍。目前,中國已是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據專家介紹,塑料具有成本低、易加工、耐腐蝕、可回收等優勢,因而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國防建設、民生等各領域。借助塑料復合材料質量輕、性狀穩定的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制造中廣泛應用,減少了運輸器的自身重量,達到相同速度下的能量消耗大幅下降,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塑料在醫療領域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根據天津塑料研究所分析,目前醫用塑料市場約占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10%,并保持著每年7%~12%的年均增長率。我國每人每年在醫用塑料領域消費只有30元人民幣,相比美國人均年消費300美元的水平,醫用塑料在我國的發展潛力非常大。
面對我國巨大的塑料消費量,如果處理不當,確實會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但絕大部分塑料材料具有可再生性。廢棄塑料處置的關鍵問題是在回收再利用方面。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占杰說,國內從事塑料回收的企業門檻低、回收技術相對落后,廢舊塑料的回收率約為30%,與有的發達國家70%的回收利用率有相當差距。
“廢棄塑料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通過有組織的回收利用、綠色塑料資源開發利用,塑料產業可實現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琪介紹說,她的團隊正在采用固相力化學法處理廢棄的熱塑性塑料及橡膠制品,不僅能高效回收,解決環境問題,還實現了產品的高值化,變廢為寶。
據了解,截止去年10月,中國塑料加工行業專利申請量累計達到434994件,遠高于日本的76189件、美國的69460件,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積極推動我國塑料加工業向功能化、生態化、輕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朱文瑋在發言中指出,我國其實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綠色可再生塑料的發展,但距離真正有效的執行還有一定差距。垃圾分類的推動難,使塑料可持續發展更加困難。回收體系不健全,導致回收總量不足,即便建設再多塑料再加工企業,也沒法滿足開工率。導致該領域投資回收周期長,市場效率較低,難以吸引外部投資進入。
(關鍵字:塑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