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李白在安徽銅陵寫下“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著名詩句,可見銅陵銅冶煉歷史悠久。如今銅產業是依舊是安徽銅陵特色主導產業之一。
3日,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近年來,該市依托交通區位和銅陵有色(000630,股吧)集團的品牌優勢,緊緊圍繞構筑“世界銅都”的戰略定位,發揮銅優勢,做活銅文章,銅產業實現持續強勁發展。
據記者了解,2014年,銅陵市規模以上銅企業實現總產值1447億元,同比增長13.8%,超出工業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銅產業產值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9.7%提高到現在的75.1%,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大關;完成電解銅產量131萬噸,銅加工產品產量151萬噸,分別占全國的17%和8%,銅陵有色集團已成為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電解銅生產企業。
宋國權說,該市圍繞構筑“世界銅都”戰略,銅陵市提出打造“三個基地、一個中心”的發展定位。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銅陵銅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如今,該市銅產業已形成包括采礦、選礦、冶煉、銅材加工、銅拆解、銅貿易、銅裝備制造、銅文化的完整產業鏈。全市電解銅年生產能力已突破135萬噸;銅加工產品總產能達160萬噸;建成了全國內陸地區第二家圈區管理的銅拆解加工區,今后每年可回收再生銅40萬噸及大量其它再生資源;銅陵國際有色金屬物流園項目已啟動建設,將打造全國銅及銅產品交易中心。
據宋國權介紹,目前,銅陵市銅產業企業發展到90家,其中規模以上銅加工企業達58家。海亮集團、超遠電子、五株科技等一大批國內銅行業領軍企業先后落戶銅陵,形成了銅桿、線、板、帶、箔、管、棒、粉及銅藝術品等上下游產品配套的銅產業鏈,產品涵蓋15大類上千個品種。銅陵有色集團、全威銅業分別是安徽省百強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首,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平臺日益完善。宋國權說,通過持續多年的艱苦努力,銅陵市逐步實現由銅材料加工基地向終端材料生產基地轉變。全市銅精深加工產值占到全市銅產業的一半以上;2014年,銅基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440億元,占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85%,在銅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30%以上。
目前,銅陵市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3個省級開發區和1個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均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服務體系。2014年銅拆解加工“圈區管理”園區建成并通過驗收。國家銅及銅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二期建成,即將實現銅基新材料檢測能力全覆蓋。在促進銅產業發展過程中,銅陵市堅持多輪驅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突出招大引強,促進產業集聚。宋國權說,近年來,銅陵市始終堅持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按照“上下擴張、兩頭延伸”的思路,積極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推進實施市領導聯系國內銅加工龍頭企業制度,瞄準國內500強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實行市領導帶隊“點對點”、“一對一”主動上門招商。同時大力推進涉銅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并鼓勵當地優勢銅加工企業擴大再投資,全方位延伸銅產業鏈,取得顯著成效。浙江海亮、盾安集團、深圳五株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銅行業企業落戶銅陵,40萬噸銅冶煉“雙閃”、22.5萬噸高導銅材等一批重大項目成功實施,銅產業集聚態勢日益凸顯。
強化政策扶持,引導產業升級。宋國權說,為加大對銅產業支持力度,近年來,銅陵市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銅基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銅陵市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項政策。近兩年已累計為符合條件的銅產業企業發放獎補資金4000余萬元,有力地引導和刺激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創新,推動銅加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展望未來,宋國權指出,銅陵市銅產業將繼續以結構調整和優化為主線,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強資源控制,強化銅冶煉優勢,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著重延伸發展銅桿(線、纜)、PCB、銅板帶、銅棒、銅管、銅粉、銅藝術品等銅精深加工產業鏈,拓展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化工產業等銅產業關聯產業,完善發展循環經濟、銅拆解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銅產業配套產業,把銅陵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銅拆解基地、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銅商品交易中心和銅文化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銅都。
(關鍵字:銅 銅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