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報道:調控效果增強,相關品種成交持倉比顯著下降。
國內商品期交所抑制過度投機的“組合拳”日益顯現成效。在“提保擴板”、上調手續費等措施相繼出臺后,前期成交量較大的螺紋鋼、瀝青、棉花、焦煤和焦炭等品種成交量昨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昨日,衡量期貨市場熱度的主要指標——成交持倉比顯著下降。當天盤后,螺紋鋼主力合約1610成交持倉比降至4.3:1,該數據上周五曾為8.2:1;棉花主力合約1609成交持倉比降至3.4:1,上周五曾達到9.8:1;焦煤和焦炭主力合約1609成交持倉比跌至2:1和2.8:1,上周五該指標則分別為5.2:1和7.8:1;鐵礦石主力合約1609成交持倉比為2.6:1,上周五該比值為6.2:1。
“在交易所出臺抑制過度投機的措施后,市場成交熱度開始下降。”大連的專業投資者張樹坤對期貨日報記者說道。
此前,有關“抄底資金跑步進入商品期市”“大媽排隊開戶”等炒作信息不斷流傳,這也助長了市場的非理性情緒。“實際上,資金并不是期市成交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動力。”張樹坤表示,當前國內期市保證金總額在4000億元左右,并沒有超過去年7—8月的存量規模,相關傳言不攻自破。
“在市場存量資金未增加的情況下,成交量的大幅攀升主要源于市場既有資金的交易。”大連知名短線投資者劉甲龍說,期市采取的是“T+0”交易制度,少量資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量交易。
在劉甲龍看來,4月以來市場投機性增強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工業品期貨的熊市已維持4—5年,很多品種市場價格跌至歷史低點,存在超跌反彈的需求,反彈小周期吸引投資者積極布局多頭,帶來成交量的顯著增加;二是近兩年程序化交易興起,很多程序化交易賬戶均依據當前價格水平采取動量交易策略,一旦市場反彈幅度加大、成交量增長,相關程序便發出大量交易指令;三是市場短線投機客戶的積極參與,三大商品期交所所在地均有大量短線投資者,隨著交易機會增多,短線投機客戶的交易頻率明顯加快。
張樹坤表示,在期交所近日接連“出手”調控的情況下,預計商品期貨市場會逐漸恢復常態,社會輿論也將恢復理性。
(關鍵字:商品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