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5月23日報道:LME及LME清算所近日向會員和一些倉庫下發了一份關于《LME市場結構的意見征求問卷》(Discussion Paper),在產業界引起廣泛關注。問卷稱會完全尊重LME的核心——現貨使用者基礎,會一直保留現貨市場結構的特點,但是也會提升LME的市場結構,為市場提供更多的交易機會。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LME計劃要提升的市場結構內容涉及以下六個方面:一是LME的生態系統、利益相關方及其需求;二是交易與訂單結構、日期系統;三是清算結構與服務;四是實物交割與現貨市場結構;五是會員結構;六是交易量、費用結構和新產品。在LME亞洲年會期間,記者與一些圈內經紀商和與會的產業客戶進行了交流,了解他們對問卷中感興趣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要求LME降低交易所費用的呼聲很高,甚至有人認為LME近兩年交易量下降與居高的交易費用不無關系。據了解,港交所收購LME后,便建立了LME清算所進行LME業務清算,并于2015年1月將交易所費用由0.79美元/手提高到2.7美元/手。一家海外期貨經紀商對記者表示,這一提價令經紀商無法再自我消化增加的成本,于是經紀商開始采用“手續費+交易所費用”的形式向客戶報價,而不是沿用以前的包含交易所費用在內的手續費直接報價。“對有些客戶而言,交易所費用已經占到整個交易成本的40%。經紀商獲得的傭金收入并不多,需要提供的服務卻很多,如提供信用額度和市場行情等資訊、研發報告、線路連接等技術支持。”
其次,推出電子化交易的月份合約是LME產品結構提升的一個主要方向,今年7月LME擬上市的黃金期貨就將拉開這一序幕。與之相應的配套是保證金設置將有所改變。
一家企業代表對記者表示,LME保證金設置是三個月的,這是與現貨交易習慣相適應的,當企業在LME的交易產生盈利時,要等到三個月到期才能提取利潤;當在LME的交易產生虧損時,無需馬上補資金,而且還有經紀商可以提供信用額度。“月份合約雖然可以避免每天調期,但是在行情發生不利方向變動時,一些持有較大頭寸的企業可能來不及換匯追保,尤其是國有企業內部還面臨層層審批的過程。”上述企業人士表示,即便LME產生的盈利可以即時提走,但是考慮到及時追保操作上存在的難度與風險,企業可能還是會繼續參與LME三月合約,而不是月份合約。
LME圈內會員——INTL FCStone全球執行副總裁弗雷德·丹姆勒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公司提供的信用額度服務可能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上家提供的信用額度服務一方面來自于經紀商的自有資金,另一方面來自于客戶未計提的盈利。如果客戶盈利都即時提走,經紀商的資金池就會小很多,無法給套?蛻籼峁┳銐虻男庞妙~度。”
蘇克敦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一些大型貿易商和專業用戶認為LME應該堅持原有的架構和結構,而不是改成月份合約。“LME現有合約每天到期,是全球現貨商用來定價、點價的方式。這種結構方便現貨商將風險平攤到每天,可以用均價來平攤風險,因此深受買家、賣家、貿易商喜歡。”
但是,一些私募基金似乎更傾向于交易月度合約。“LME調期很不透明,通常都是我們打電話給經紀商,經紀商報一個價,而且經常調期對我們是不利的。”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因此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做LME市場了。不過他表示,只要有足夠的流動性,月度合約上市后會重新考慮交易LME市場。
蘇克敦上述人士表示,月份合約固然能吸引基金客戶參與,但是有客戶認為,如果LME沒有定價權,現貨商不進來參與,基金也沒法交易。“基金關注的是,哪個市場流動性好就到哪個市場做,而不是自己創造出一個流動性好的市場去做。LME是一個現貨市場,靠定價起家,有定價權和買賣價差才吸引一些基金的資金進來交易,起到對沖與保值的作用。”
最后,LME準備在OTC市場上的一些改革得到了市場人士,尤其是銀行業代表的高度關注與認可。比如允許引入更多的東西充當抵押品,如LME倉單、債券等。
據了解,LME此次意見征求將一直持續到6月30日。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反饋分析后,LME預計在今年秋天發布一個成果性的文件,制定一個更為清晰的戰略方向。
(關鍵字:LME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