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知名小學附近學區房一平方米賣30萬元人民幣(6.2280, 0.0002, 0.00%)的消息近來在網絡上成為中國家長們熱議的焦點。中國高價“學區房”近來有水漲船高之勢,多地開始實行的學區制改革更增加了人們的擔憂。在創造了學區制的美歐等國,學區房的價格同樣要高出周邊地區不少。雖然這樣的學區房不僅對當地的房地產,對社區稅收、經濟也有很大助益,然而價格畸形的高價學區房也使得教育資源分化嚴重,甚至演化成貧富隔離。德國教育學者霍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孩子就近在學區上學是普及義務教育的必然,但由此也會產生高價學區房問題以及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問題,要抑制這一現象,需要政府著力于各學校的均衡發展,真正搞好素質教育。
美國好學區房價格比普通房平均高20萬美元
“實行就近入學,北京學區‘蝸居’價格暴漲”。韓國最大報紙《朝鮮日報》日前用這樣的標題刊出該報駐華記者的報道稱,在北京西城區一家房屋中介公司外,市民們看到張貼在建筑物外墻上待售房屋信息都瞪大了眼睛:比衛生間還小的10平方米“蝸居”售價竟高達300萬元人民幣。而就是這樣的房子也非常稀缺,價格沒有商量的余地。報道稱,至今為止,在中國冠以“實驗小學”之類名稱的名牌小學入學比登天還難。此前,要進入這類學校的學生需要參加這些學校自行出題的考試,證明自己是數學、科學方面的“天才”才行。而隨著中國教育部公布以“免試就近入學”為原則的小學入學制度,好學區房價開始暴漲,最高上漲至普通房價的3倍。而中國家長為了把子女送到好學校,翻遍胡同也要找這樣“蝸居”。
實際上,在美歐等教育和經濟發達的國家,很早就實施學區制,“學區房”也因此應運而生。在這些國家,學區越好房價越高,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英國,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居民區有相對應的學區劃分。由于各學區發展不平衡,學校之間的差距很大,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上好學校,英國中產階級家長熱衷到好學區買房。英國不久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公立學校的標準考試成績分數每提高10分,周圍住房的售價就會增高3.3%,約5800多英鎊。
美國大約有1.5萬個學區。由于美國學校的基礎建設、教學設備再到師資和校車服務花銷很大,但聯邦政府只提供總開支中的10%左右,州政府負擔一半,余下經費則主要由學區籌措。這些經費主要來自學區的居民所繳納的地產稅和部分商業稅。在紐約長島,政府把地產稅收入投入當地學校的比例高達40%-50%。因此,房價貴的學區當然學校的教育經費更多,反之,好學校也推動了當地的高房價。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不久前曾發表一份報告說,美國公立學校成績較高的地區房價平均要比差地區的房價高出20.5萬美元。
學區房也給美國帶來一系列問題。一些房屋價格低的學區,學校教育質量差,導致輟學相當嚴重,同時也帶來社會治安的問題。很多教育界和社區人士也擔心是否會形成惡性循環,造成學區“貧”、“富”差距加大,甚至貧富隔離問題。特別是一些拉丁裔、非洲裔為主的社區,這樣的問題非常嚴重。
學區房并非各國都有
在美歐,學區制往往會帶來高價學區房問題,并造成不同學區巨大的教育差距。在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差異很大的亞洲地區,情況復雜得多。在教育熱高燒不退的韓國,名校和知名補習班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韓國高房價的代名詞。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長不惜四處搬家尋找好的學區房。外地家長為了孩子教育也會竭盡所能搬到首爾居住。
韓國調查機構2013年的年度調查結果顯示,韓國人對學區房趨之若鶩,83.4%的人認為子女教育環境非常重要,有72.1%的人回答會為了子女教育搬家。在決定購買住宅或搬家的考慮因素中,位居首位的因素就是學校等子女教育因素,其次才是住宅價格、生活便利設施和周邊自然環境等。
在同樣重視教育的日本,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不分重點和非重點學校,教學質量差不多。孩子們選擇學校的原則是就近入學,但很少有家長會為孩子上學問題專門在學校附近買房。大阪市政府市民課一名公務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他沒聽說過學區房這種說法,當地的房地產價格主要是看房子本身的質量、周圍環境等,和學校關系不大。
在日本,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上都進入公立學校學習,各學校師資力量和設施水平都差不多,公立學校并沒有排名先后的分別。日本一名教育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中國不同。在孩子上學的義務教育階段,日本講求所有孩子在同一水平狀態下度過。不管是有錢人家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穿著一樣的制服、坐在同一個教室里接受同樣的教育。此外,日本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上沒有“英才教育”和“重點學校”的概念,對孩子也主要是素質教育和生活能力的培養,而并不是以知識教育為主。因為教育傾向不同,也使得義務階段的日本學生沒有多大分數競爭的壓力,因此日本很少有學區房概念。
在東南亞和南亞,“學區房”現象也非常少見。泰國華文教師公會一名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泰國沒有戶籍限制,也沒有劃片入學。泰國的基礎教育發展迅速,學生可以免費入學。而且政府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對學校給予很多補貼,全國各地各類學校很多,相比之下學生數量卻沒有那么多,因而經常出現學校搶生源的現象。當然泰國也有一些私立學校,學費很高。但這樣的學校一般是非常富有的人才能上得起,普通民眾根本就難以負擔,因此生源就更加有限,跟學區房沒什么關系。
在經濟和教育較落后的巴基斯坦,沒有學區和學區房的概念,許多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感到困惑。聽記者解釋學區和學區房的概念后,有人認為只要住在學區內就可免費入學可以促進教育,但也有人覺得學區制導致的高價學區房這樣的做法可能容易造成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巴國青少年文盲率較高,一方面,不少孩子由于家庭貧困,或所處地區偏遠,無法上學,女童更難接受教育。在此情況下,一些家長會將孩子送到免費的宗教學校接受教育。但不少宗教學校灌輸極端宗教思想,引起社會擔憂。另一方面,只要家庭富裕,有足夠的錢,就能將子女送到心儀的好學校,接受優質教育。因此,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無所謂學區或學區房。
多管齊下抑制高價學區房
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抑制高價學區房現象,各國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在韓國,政府幾年前就規定小學生入學只能通過電腦隨機抽取進入就近學校,以防止各種擇校現象的發生。同時為了平衡各個學校的師資,韓國教育部門規定中小學普通教師在一個學校任教滿6年必須調到附近其他學校任教,盡可能消除各校師資水平差距過大。但僅這一招并沒有讓學區房熱降溫。近來,韓國各級部門又開始多管齊下平衡教育資源,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治理教育不平等現象。韓國教育部門在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建立英語、科學、體育、藝術等“革新學校”,收費低廉且教學質量相當于高級的私立學校,直接分散了好學區的教育優勢,使得學區房熱日趨降溫。根據韓國媒體的一項統計數據,近4年,首爾江南、瑞草、松坡三個教育強區純流入的學生由5558名減少到1208名,劇降80%。
在美國,一些地方政府也根據自己的財力來做一些嘗試。非洲裔居住集中、犯罪率較高的康普頓市推出一項鼓勵其他族裔入住該市的政策,政府出面在該市比較好的區域建造多套獨立房屋,只面向亞裔等族裔銷售,政府給予可觀的購房現金補助,希望借此引入其他族裔入住該市社區,改變社區的族裔生態及人文環境,提高該市社區的價值。洛杉磯縣政府也有一項對首次買房者優惠的政策,無息為購房者提供最高達20%的首付款,但購買的房屋必須是在縣政府指定的區域,這也是希望改變普通學區人口結構的一種做法。
德國慕尼黑大學青少年教育專家霍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讓學生按片就近入學,使義務教育名副其實,這是教育發展的方向。但價格高得有些畸形的學區房是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副產品,主要是各地教育資源不平衡造成的。所以,各國政府應該對各學區進行綜合評估,對較差的學區進行教育援助,既有資金上的,也有師資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應該改變傳統各地評估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特別是大學招生,也應該通過考評綜合實力來錄取。
(關鍵字:學區房 學區房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