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初有當時全國最雄厚的工業基礎,而在三十年改革開過程中放落伍了。但是什么原因眾說紛蕓。有人說貪腐嚴重導致東北經濟衰落。實際上傳統工業體制愈強,貪腐也就嚴重,這是理論上都能得出的結論。有人說中央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實際上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后也多次開會,制定對策,但是并沒有改變東北原來工業大省的經濟增速繼續回落。這說明并沒有真正找到東北經濟衰落的真正原因。
只有找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衰落的系統原因,才能讓東北經濟走向振興。重要的是抓主要矛盾,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出路。25年前我曾經寫了近萬字的鞍鋼非鋼產業發展戰略的十個問題。明確提出了包括過剩勞動力資源在內的企業生產經營資源要素結構要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化結構調整中得到合理布局。也曾刊登在鞍鋼發展戰略研究專輯上。但實踐上的難以作為,讓我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東北經濟的衰落根本原因
一是傳統企業體制束縛。包括政府體制和大企業體制。大企業多而強,傳統舊企業體制就越難改變,越沒有活力。二是缺乏好的,特別是大企業戰略和區域經濟戰略。
適應經濟大趨勢好的戰略會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產生難以估量的正能量。同時戰略發展面臨的問題也催生體制改革的動力。而適時推進的經濟體制改革又增加企業和社會經濟活力。為好的戰略提供新動力。其實我國南方三十年改革和經濟發展實踐正是得益于這種雙向互動。而東北經濟衰落正是缺乏傳統企業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和,以及缺乏好的大企業和區域經濟戰略,更缺乏兩者互動的活力。盡管今天的產業經濟形勢和發展態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和地區經濟戰略要因時而制定,但這并不改變這兩大基本因素對東北經濟崛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字:馬忠普 東北 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