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目前北京多家賣場的電視產品,創維、長虹等主流品牌售價已高于索尼、夏普,就連二線品牌清華同方的價格都已追平日資企業。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國彩電企業已經全面超越日系彩電,后者正在淪落為低端品牌。事實果真如此嗎?
6月中旬,一篇《TCL海信市占率攻入全球電視前四創維排七》的報道引發公眾關注,報道稱:2013年第一季,中國彩電出貨量持續成長,TCL、海信已躋身全球前四,創維坐七望六。
據預測,2013年韓國彩電市占率將達到35%,一季度市占率已達33.3%;中國六大品牌(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一季度市占率合計28%。日系彩電市占率持續滑落,預估全年市占率將下滑至19.5%,第一季市占率僅為18.8%,尚不及LG一家。
另一則消息同樣引發關注。據報道,目前北京多家賣場的電視產品,創維、長虹等主流品牌售價已高于索尼、夏普,就連二線品牌清華同方的價格都已追平日資企業。
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國彩電企業已經全面超越日系彩電,后者正在淪落為低端品牌。
事實果真如此嗎?
日本家電衰落速度的確大大超乎想象
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日本家電沒落的速度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實際上,不僅家電,日系汽車也出現下行態勢,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日本車視為中低端產品,這不禁讓人想那句著名的電影臺詞:“你要是開一日本車,見了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巨人摔倒不等于矮子站起來。就目前全球家電三大板塊(韓國、日本、中國)綜合來看,中國仍然稱不上強勢板塊——雖然中國板塊成長性好于日本。綜合考量下來,中國板塊仍然是三大板塊中最弱勢的一個。
為什么這么說呢?中國家電綜合得分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品牌”、“技術”、“國際化”三項指標得分不高,而這三項指標恰恰是衡量企業綜合實力的最重要指標,僅有“銷量”一項得分高是不夠的。中國家電的優勢是,在本土市場表現較為強勢,銷量暫時超越了日本。
我使用了“暫時”一詞,是因為在我看來,僅有銷量超越是遠遠不夠的,這種超越如果不以品牌、技術和國際化布局為基礎,說不定哪一天就得而復失。
舉個例子:目前,韓、日彩電企業均在積極布局下一代彩電——0LED,一個被視為代表了未來彩電發展方向的產品,恰恰在這個代表了未來的產品上,中國企業并沒有多少話語權。因此,我們的領先具有很大的暫時性。
品牌、技術、國際化三項指標中國落后于日本
什么指標最能體現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答案是:品牌、技術、國際化。
品牌是維持企業發展最恒久的動力。為什么安踏、李寧賣不上耐克、阿迪達斯的價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尚未成長為全球性品牌,品牌附加值較低。前幾年,同一款電視,貼上飛利浦的牌子就多賣幾百元,貼上本土的牌子就少賣幾百元,這就是品牌價值的不同。
技術是支撐企業創新的根本力量,失去技術支撐的創新是偽創新。產品是技術的物化,因此,沒有領先的技術就不可能有領先的產品;沒有領先的產品,從長遠看不可能有領先的市場。
再說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僅在本土市場表現好是遠遠不夠的,企業必須實施全球布局,為什么三星、蘋果企業體量可以做到那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皆為全球布局,全球品牌。
近年來,中國彩電產業成長很快,在國內市場表現尤其令人矚目,甚至超過韓國品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彩電企業的優勢總體看還局限于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影響力、貢獻率都比較低。換言之,中國彩電很大程度上仍是“中國品牌”,而不是“世界品牌”。
未來幾年,中國彩電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實現品牌、技術與國際化的突破,從“中國品牌”向“國際品牌”跨越。
中國彩電需要實現從大到強
“做大做強”、“從做大到做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些年,這些耳熟能詳的表達方式一直伴隨著中國家電產業。但是,時至今日中國家電產業仍難言已經做大做強。實際上,就大家電而言,中國真正能稱得上強大的僅有空調,冰箱、洗衣機次之,彩電恰恰是最為弱勢的一塊,雖然這一塊看起來最熱鬧。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今年一季度,韓國品牌(三星、LG)合計市占率達到33.3%,中國六大品牌(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合計市占率28%,落后韓國兩大品牌至少5個百分點。中國空調軍團表現好得多,僅格力一家,就連續7年全球銷量第一,2012年空調總銷量超過4000萬套。除了銷量大,在技術上也具有諸多重要突破。一個看得見的事實是,因為受到中國空調軍團壓力,日系、韓系空調企業紛紛收縮戰線,退出中國市場。
(關鍵字:創維 長虹 索尼 夏普 中國彩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