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記者得到的,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1月份-2月份,多晶硅價格溫和上漲,但相對2016年第四季度漲勢放緩,從1月初的14.00萬元/噸上漲至2月底的14.27萬元/噸,漲幅為1.9%,相比第四季度32.9%漲幅明顯縮減。2月份均價14.24萬元/噸,環比上漲1.1%。
但與此同時,上述報告也指出了一些變化,例如,國內多晶硅產業“擴產潮”仍在延續;且在“雙反”稅率及“暫停加工貿易措施”影響下,美國多晶硅進口重現漲勢。
國內“擴產潮”持續
硅業分會統計,截止2017年2月底,國內在產多晶硅企業仍為17家,有效產能共計22萬噸/年,較2016年底凈增1萬噸/年,主要來自新特能源、洛陽中硅等技術改造擴產和優化產能釋放。根據其他多晶硅生產企業的擴產進度來看,截止2017年中期,國內多晶硅年產能將達到25萬噸/年左右。
2017年1月份-2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共計3.74萬噸,同比增加15.4%,其中1月份1.93萬噸,同比增長19.1%,創月產量歷史新高,2月份1.81萬噸,同比增加11.7%。2月份產量環比減少,一方面是由于2月份屬小月,產量按28天計算自然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2月份有兩家企業檢修。
在此基礎上,硅業分會判斷,1月份-2月份多晶鍋價格維持上漲但漲勢放緩的原因為,受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等政策調整的影響,終端光伏安裝得到一定刺激,多晶硅價格尚有上漲動力,1月份企業忙碌于執行以往訂單,加之受春節期間物流受阻的預期,下游囤貨需求增加,供不應求的狀態持續。2月春節過后,價格繼續溫和上漲,高價訂單以單晶需求為主,多晶硅企業仍在緊鑼密鼓執行以往訂單,供應依舊緊缺,但多晶鑄錠企業受電池轉換率要求提升影響,成本壓力增大,對高價訂單下單謹慎,反復詢價斟酌,成交困難。
美國多晶硅進口重現漲勢
上述報告顯示,根據海關最新數據統計,2017年1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11726噸,同比減少5.3%,環比減少18.8%, 雖略有下降但仍在萬噸以上,與去年全年月均進口量相差無幾。
硅業分會認為,2017年1月份多晶硅海關進口情況值得注意的有三點:第一,從韓國進口量仍位居第一。1月份從韓國進口量為4750噸,環比大幅減少33.5%,但占總進口量的40.5%,仍居進口量首位。1月份從韓國多晶硅量略有縮減,一方面是由于韓國OCI企業部分產能檢修,產出減少,作為韓國領頭多晶硅企業,故影響了韓國多晶硅總出口量;另一方面,韓國2016年11月份-12月份將積壓庫存大量轉移到國內倉庫,導致從韓國進口量驟增,最高進口量達到8366噸,最高占比達到前所未有的61.6%,庫存清理完畢后又恰逢中國農歷年,受物流等因素影響,1月份進口自然有所下跌,進口量回歸至月均產能的70%。
第二,從美國進口量呈回歸走勢。1月份從美國進口量1228噸,占總進口量的10.5%。從2015年7月份開始,美國因受到“雙反”稅率及“暫停加工貿易措施”的嚴格執行影響,多晶硅出口中國受阻,從美國月進口量占比驟減,最低有至0.1%,但從11月份開始重新增加至5.4%,12月份增至9.8%,直到2017年1月份達到10.5%,占比日漸增加。1月份自美國通過加工貿易進口1132噸,占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的92.2%,其中通過“保稅區倉儲”方式進入的占比達到100%。
第三,從德國進口價格再創新低。1月份從德國進口多晶硅量在3799噸,占進口總量的32.4%,位居進口量第二位。1月份自德國進口價格下滑至13.13美元/千克,環比下滑1.1%,同比跌幅達到15.5%,連續三個月價格創歷史新低。主要仍是由于從德國進口要比其他地區運輸距離遠,一般情況都需要八周時間到貨,因此1月份從德國進口的海關數據實際是指2016年11月份,而11月份海外需求正處剛剛恢復階段,故從德國進口價格尚未回暖。
對于后市,硅業分會預測,“根據多晶硅企業擴產進度估算,年中之前,國內新增多晶硅產能大約4萬噸/年,再加之‘630’節點之后,需求將逐漸走弱,屆時供大于求的局面將使多晶硅價格觸頂下探”。
(關鍵字:多晶硅 多晶硅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