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布倫特原油一度沖破80美元,國內成品油價迎來8元時代,無論是市場中人還是普羅大眾,最近都感受到“商品之王”的一波凌厲漲勢。
近期,商品在大類資產中脫穎而出,然而股市滲透出的寒意,仍在述說著經濟基本面的現實。基于“美林時鐘”的視角,通脹預期的發酵,為商品牛市提供“溫床”,但缺乏經濟增長帶來的需求擴張的支撐,商品市場難以全面上漲,年內仍以結構性行情為主。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今年上半年,大類資產的脈動節奏比較清晰,簡單來說,可概括為一句話——“債券和股票列兩端,商品行走在中間”。
上半年,國內債券市場幾乎是一枝獨秀,無風險債券收益率整體下行,債券市價節節走高,賺錢效應比較突出。成交較活躍的10年期國開債到期收益率從年初時最高5.13%降至最低4.05%,下行超過100基點。要知道,在全球流動性收縮的大環境下,今年海外債券市場多處于熊市,同期,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行了近50基點。
上半年,A股市場在全球股市的表現也很“突出”,只不過體現為調整幅度的領先,上證綜指從1月份高點回落了超過20%。與債券、股票均有些“極端”的走勢相比,上半年商品市場表現中規中矩,南華商品指數在前6個月累計小跌1.51%,大類指數中,工業品和農產品指數微漲,金屬和能化指數小跌,市場呈現典型的震蕩走勢、結構性行情。
下半年以來,大類資產的表現悄然出現新變化,在債市上漲逐漸后繼乏力,而A股依舊陰跌不止的時候,商品開始脫穎而出。7月下旬開始,國內債券市場有所回調,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一度回到4.3%附近,近期以低位震蕩為主。股指運行重心還在繼續下移,尤其是10月以來A股加速探底,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500點,10月19日在創出2449.20點的近4年新低后出現反彈。商品市場不僅保持了穩中有升的勢頭,而且步伐加快。到10月19日,南華商品指數已較6月末上漲4.84%,10月10日,該指數一度漲至1487點,逼近2017年8月份的高位。在以蘋果期貨為代表的農副產品上漲放緩的同時,化工、煤焦鋼礦等工業品接過了上漲接力棒。
俗話說,“跑得快”不如“跑得久”,笑到最后的才是贏家。幾乎從2016年開始,商品市場就保持穩健上行的姿態,這一期間,股票和債券市場則幾經沉浮、大起大落。
光有通脹可能不夠
在商品價格走勢中,供需始終是最基礎的影響因素,而供需最終取決于經濟基本面。“價格是經濟的映射,經濟的變化會投映在商品、權益、債券等一系列資產上。”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稱。
在2016年以來,商品市場的上漲,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體現的是全球經濟走向共同復蘇的軌跡,以及衍生于此的再通脹邏輯。如果將商品、股票和債券等幾類資產的表現做一個對比,就會看出經濟增長這條主線的影響力。
2016年至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漸趨明顯,需求的改善對商品價格走勢形成支撐。不光是國內商品市場,國際上較有代表性的CRB指數,也基本是在2016年初見底后步入新一輪上行過程。
與此同時,經濟增長與企業盈利的改善,逐漸動搖了低利率環境的基礎,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我國貨幣政策逐漸回歸中性、金融去杠桿的大幕拉開,債市結束了“史上最長牛市”,緊接著便迎來慘烈熊市,調整一直持續在今年1月中旬才算結束。而如果從上證綜指走勢上看,從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A股其實也可歸類為“慢牛”行情。
商品與股票走強、債市走弱,按照“美林時鐘”理論,這主要發生在經濟增長勢頭向上的時期,這與2016年至2017年的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是相符的。
沿著這一發展方向,如果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需求擴張與價格上漲有望形成正反饋,推動商品在大類資產中脫穎而出。在“美林時鐘”上,這一階段被稱為“經濟過熱”時期,也就是經濟增速加快與通脹壓力加大并存的時期。“美林時鐘”理論提出,在“經濟過熱”階段,商品將成為大類資產的贏家,此時現金價值受到通脹的侵蝕,潛在的貨幣政策收緊則令債券承壓,股票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將是與大宗商品聯動緊密的品種。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波動上行,撩撥著投資者神經。本月初,國際油價觸及4年來高位,NYMEX原油期貨一度升至76.90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則漲破80美元關口,最高至86.74美元。作為最基礎能源,原油被稱為“商品之王”,其對全球通脹形勢和預期有著很大影響。伴隨著油價上漲,通脹壓力開始上升,美國通脹指數國債(TIPS)的收益率持續上行,到目前為止,5年期TIPS利率已升至1.04%,而2017年9月份這一數值還在0附近,2017年末時也不到0.4%。
國際油價上漲給我國能源、化工等諸多產品價格帶來漲價壓力,特別是在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情況下。9月以來,國內成品油價已四連漲。而受異常天氣、牲畜疫情、供給約束等多種影響,今年部分時期國內食品價格、部分工業品漲價較明顯,幾度引起對通脹的討論,CPI同比增速在7月重新升破2%,9月已進一步漲至2.5%。
在通脹預期抬頭的氛圍中,最近兩三個月,商品跑贏債券和股票,在大類資產中脫穎而出。然而,國內股票市場滲透出的寒意,照射出經濟基本面疲弱的現實;債券市場自年初以來重新走牛,也在相當程度上仰仗經濟下行壓力的浮現。國家統計局本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6.5%,增速接近全球金融危機后的最低值。
缺少了需求的強力支撐,通脹能掀起多大的風浪,漲價的故事還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間,這將是商品市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分析人士指出,通脹預期的發酵,固然為商品牛市提供“溫床”,但缺乏經濟增長帶來的需求擴張的支撐,商品與全面牛市恐仍有差距。
只要不衰退 表現不會差
從全球范圍來看,再通脹的環境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暫時還難以看到通脹預期的退潮,商品價格走勢仍將具備一定支撐。
不少業內人士提示,這一輪油價上漲,有需求推動的成分,但供給端的影響更加不容忽視,OPEC對產出的管控,疊加伊朗制裁等地緣政治因素,使得原油供給持續存在約束,油價可能保持高位運行。
其實,近些年,供給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在國內體現得更明顯。供給側改革及環保限產等,造成的供給結構性短缺,使得部分工業品價格上漲與需求之間出現了脫軌的現象。
綜合來看,全球經濟復蘇的大格局沒有根本變化,加上供給、地緣政治、市場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商品漲價現象還將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通脹預期的消退需看到經濟基本面出現更明顯的調整信號。
基于“美林時鐘”的視角,在通脹上升的時期,無論經濟處于復蘇、過熱還是滯脹的階段,商品在大類資產中的排序都不會太差,未來一個時期,商品行情特別是結構性行情依然值得期待。
民生證券策略團隊指出,當下國內經濟增長壓力加大,而油價、食品和房租均存在上漲壓力,需警惕滯脹風險;根據美國經濟數據的回測結果,滯脹周期中資產的收益率排序為:大宗商品>現金/債券>權益資產,大宗商品中建議關注原油、黃金與農產品。
興業證券宏觀團隊認為,今年以來商品已是中國資產中相對收益最強的資產,但今年商品的內部分化非常明顯,與去年幾乎是全面上漲不同,今年與消費更為相關的有色板塊表現相對較弱。也即,在需求不強的制約下,商品可能難以全面上漲,但結構性特征會比較明顯,相對看好黃金。
從前期表現來看,與供給端聯系更緊密的商品表現更強勢,與需求端聯系更緊密的表現相對較弱,這一特征,有望在今后一段時間繼續存在,也為投資品種遴選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其他資產方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給予債市基本面支撐,寬信用進展尚不明顯、寬貨幣格局穩固,也決定了債市下跌風險有限,但中美利差收窄、通脹預期抬頭以及供給壓力的存在,仍然制約著利率大幅下行。考慮到年底機構傾向于保收成,不少機構認為,四季度債市仍以震蕩為主。
全球風險偏好下降,疊加利率上升,對風險資產仍然不利。但A股估值已處于低位,對潛在風險反映比較充分,長期看已具備較好配置價值。中金公司研報認為,當前股債性價比正發生轉換,國債收益率與股息率利差已經壓縮至歷史低位,股市性價比正在逐漸凸顯。
(關鍵字:布倫特原油 成品油價 美林時鐘 大宗商品 工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