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產業形勢,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車企的自主選擇,農村地區都已成為汽車發展的重點地區。
目前,全國有超過70%的人都處在下沉市場中,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鄉鎮地區居民規模多達10億人。與市場日趨飽和的城市相比,“小鎮青年”和農村居民才是撐起中國未來車市的主力軍。
去年“雙十一”期間,電商平臺拼多多聯合五菱宏光、上汽名爵等車企緊盯下沉市場,推出了一系列實惠耐用的車型。結果“雙十一”當天就賣出了近6000輛,讓人們見識到了下沉市場的消費實力。
經過十多年的普及,我國的汽車千人保有量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在農村地區,這一數字仍然偏低。從需求層面而言,由于農村人口分布更分散,公共交通相對還不發達,農民對汽車的需求剛性更強。
因此,在國內車市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重視農村汽車市場,積極促進汽車下鄉,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一來可以刺激汽車銷售,幫助車企拓展汽車消費市場;二來也有助于拉動內需,促進農村汽車消費,有效改善農村汽車市場落后局面。
基于這一認識,業界開始呼喚新的汽車下鄉政策。原因很簡單,對國民經濟來說,整體營收規模占全國GDP比重8%的汽車業實在太重要了,不僅本身是支柱性產業之一,還對上下游產業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研究表明,汽車工業每增值1元,會給上游產業帶來0.65元的增值,給下游產業帶來2.63元的增值。也就是說,汽車制造業對GDP每貢獻1元,全產業鏈整體上就能貢獻4元至5元。
汽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絕不僅僅體現為這個行業本身的工業增加值上。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器,無論是穩經濟、穩就業,還是推動技術融合創新,汽車業都具有其他產業難以替代的作用。
不過,新的汽車下鄉也需要新的思維,車企要改變以前汽車下鄉“下”的多是低端產品的主觀偏見,把真正品質優良的產品送到農民手中。
對車企來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市場,也是一個不易啟動的市場。與以往相比,現在農村的消費環境已發生巨變,不僅消費結構、車型需求有所不同,地區差異也很大。比如,在東南沿海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換購可能是主流,且普遍存在消費升級需求;而在很多中西部地區,主要仍是基于代步需求的初次購車。針對這些變化,就需要車企從供給側入手,根據自身品牌和產品的定位,精準找到農村市場的需求。
當然,新的汽車下鄉更不能僅靠政策“踩油門”。什么時候汽車下鄉不再局限于“救市”這樣的短期功利訴求,而是真正看重農村市場,農村市場才能成為中國車市增長的重要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汽車消費已不再是“四個輪子加沙發”的時代,部分農村居民開始講究汽車品質,這必然會倒逼車企去供應更好的產品,避免農村市場成為落后產能的集中地,從而有助于產業的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的汽車下鄉或許會變成國內汽車產業整合和瘦身的一次洗禮。
(關鍵字:新汽車下鄉需要新思維)